当前位置: 304永利集团 >> 正文
各教学院部、临沂校区:
为加快科技强市建设,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战略研究在决策支持和智力支撑方面的重要作用,根据《青岛市科技创新战略研究计划管理实施细则》(青科规〔2022〕2号)规定,按照科技计划组织管理的相关要求,现将2026年青岛市科技创新战略研究计划项目申报指南予以发布。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支持课题
(一)战略导向项目(A类)
1.青岛市前沿交叉领域技术遴选、评价与布局路径研究
研究内容:聚焦青岛市前沿交叉领域,服务科技强市建设需求,综合利用政策规划、产业报告和科技文献等多源数据,融合文献计量、专利分析、专家咨询及实地调研等方法,开展前沿交叉领域的技术分类与筛选,凝练关键技术及未来产业潜在方向。结合青岛科技与产业基础、战略需求及风险因素,对标国内外产业技术领先城市,对重点技术方向和领域进行多维度评判,提出青岛培育未来新赛道、塑造发展新优势的重点方向和对策建议。
考核指标:完成研究报告,提出青岛前沿交叉领域技术布局的对策建议,为技术攻关布局、项目招引、政策制定等提供参考。
建议委托单位:青岛市科技政策与规划研究基地(青岛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院)
项目研究期:2026年1月-2026年12月
资金支持:不超过30万元
2.青岛高新区“一区多园”创新规划研究
研究内容:聚焦青岛高新区“一区多园”高质量发展,研判“十五五”时期青岛高新区“一区多园”创新发展面临的发展形势,深入分析青岛高新区“一区多园”发展基础,通过调研座谈、对比先进高新区发展经验等方式,总结高新区在创新体系建设、创新管理体制机制以及一区多园创新资源协同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短板,针对性提出高新区“一区多园”创新发展规划的总体思路、重点任务和保障对策。
考核指标:完成研究报告,聚焦高新区“一区多园”“十五五”期间高质量发展需求,提出创新规划的总体思路、重点任务和保障对策,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建议委托单位:青岛市区域科技创新发展研究基地(青岛智识新经济研究院有限公司)
(二)决策支撑项目(B类)
3.青岛市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建设与实施路径战略研究
研究内容:聚焦青岛科技强市战略下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功能发挥与价值转化需求,梳理分析当前建设中存在的资源整合不足、协同机制不畅等问题,通过借鉴国内外环大学生态圈建设成功案例,围绕资源整合、协同机制、主体培育等领域的关键问题及优化方向,组织开展环大学创新生态圈的功能解析与发展路径分类研究,结合青岛高校科研基础、产业发展特征及科技强市战略需求,提出青岛以环大学创新生态圈赋能科技强市、强化创新竞争力的重点方向和有关建议。
考核指标:完成研究报告,提出青岛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建设的相关建议,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建议委托单位:青岛市科技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基地(山东科技大学)
资金支持:不超过20万元
4.青岛市概念验证平台建设路径与管理对策研究
研究内容:聚焦青岛市概念验证平台健康发展需求,系统梳理国内外概念验证平台建设经验,开展典型概念验证平台案例研究;调查分析我市已备案的26家概念验证平台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从平台整体架构、建设主体与模式、协作网络与资源整合、服务能力、要素配置、共享机制、价值贡献等方面开展研究,提出加快我市概念验证平台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与管理对策建议。
考核指标:完成研究报告,提出我市概念验证平台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和对策建议,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建议委托单位:青岛市产业技术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研究基地(青岛科技大学)
5.青岛市民营科技企业发展路径优化与对策研究
研究内容:聚焦青岛市民营科技企业发展优化,围绕产业生态、市场环境、要素配置、创新转化、政策服务等维度,系统剖析青岛市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生态的现状特征与核心短板,精准识别制约典型企业创新活力与成长潜力的关键因素。总结上海、杭州、深圳、苏州等民营经济科技创新活跃地区的改革发展成果和先进做法,提炼可借鉴、可落地的经验模式,结合青岛实际,提出实操性强的民营科技企业发展路径优化对策建议。
考核指标:完成研究报告,提出青岛市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优化路径与对策,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参考。
建议委托单位:青岛市科技创新公共政策研究基地(青岛紫文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6.青岛市海洋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战略研究
研究内容:聚焦海洋未来产业发展,围绕海洋生物资源高值化利用、深海矿产资源开发、海洋物联网、海洋合成生物技术、海洋新能源、海水制氢以及蓝色碳汇等海洋未来产业技术领域,梳理国内外海洋领域前沿技术与产业动态,深入调研分析青岛地区的基础优势、现状布局和发展潜力等,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从政策支持、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产业培育等维度,研究提出我市抢抓海洋前沿技术布局、培育发展未来产业、争创国家级未来产业先导区的发展策略和政策措施。
考核指标:完成研究报告,提出青岛市海洋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策略和政策措施,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参考。
建议委托单位:青岛市海洋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研究基地(山东省海洋科学研究院)
7.青岛市类脑智能、仪器仪表产业和赛道发展策略研究
研究内容:聚焦青岛市类脑智能、仪器仪表重点产业,从全球技术演进、市场需求变革、国内外政策导向以及企业战略布局等角度,通过数据收集分析、专家咨询、实地调研等方式,全面摸清青岛市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创新平台等分布情况,剖析产业发展基础、潜在机遇以及现存短板,系统研判产业发展态势,提出贴合青岛实际、可落地的产业发展对策建议,为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考核指标:完成研究报告,提出青岛类脑智能、仪器仪表产业创新发展的路径与对策建议,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8.科技赋能青岛市新能源产业策略研究
研究内容:聚焦青岛市新能源产业发展,分析提炼影响青岛市新能源技术研发的关键因素。测算青岛市新能源产业运行效率,分析其影响因素,剖析科技创新、政府补贴等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探究政府、企业及科研机构的多主体博弈演化机制,提出推动青岛市新能源产业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和对策建议。
考核指标:完成研究报告,提出推动青岛市新能源产业与科技创新融合发展的路径和对策建议,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参考。
建议委托单位:青岛市海洋环境与资源科技创新战略研究基地(中国海洋大学)
9.济青双都市圈科技创新协同联动的路径与对策研究
研究内容:聚焦更好发挥科技创新协同联动在济青双都市圈发展中的作用,分析济青都市圈科技创新联动的角色和功能,梳理挖掘济青都市圈科技创新资源分布及联动现状,在借鉴杭甬都市圈、成渝都市圈等科技创新联动协同经验做法的基础上,从创新机遇同争、创新资源协同、创新平台互用、创新能力共建、创新举措共推、创新成果共享等方面提出济青都市圈科技创新联动的路径与对策建议,为相关政策制定、政府部门工作谋划推进提供借鉴参考。
考核指标:完成研究报告,提出济青都市圈科技创新协同联动的路径与对策建议,为相关政策制定、政府部门工作谋划提供参考。
建议委托单位:青岛市新质生产力赋能新兴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基地(中共青岛市委党校)
10.青岛市打造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发展集聚区对策建议研究
研究内容:聚焦青岛市打造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发展集聚区,围绕脑机接口基础前沿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创新平台建设、场景融合应用、产业链集聚等创新链条,结合国内外先进地区的发展经验,统筹分析青岛市脑机接口产业发展现状、存在不足和未来前景,从顶层设计、政策统筹、科学布局、要素保障等方面开展研究,提出符合青岛实际、可落地的产业发展对策建议,助力青岛抢抓脑机接口发展新机遇,打造国内重要的脑机接口科技创新高地和产业创新发展集聚区。
考核指标:完成研究报告,提出符合青岛实际、助推青岛打造脑机接口科技创新高地和产业创新发展集聚区的产业发展建议。
建议委托单位:青岛市健康科技与产业政策研究基地(康复大学)
11.青岛市科技创新领域沙盒监管机制研究
研究内容:聚焦青岛市科技创新发展需求,综合利用国内外经典案例文献、重点新兴产业调研报告、政府监管政策文件及企业调研数据等多源信息,通过案例分析、专家咨询、实地调研等方法,借鉴深圳、重庆等地先进做法,开展科技创新领域沙盒监管机制的框架设计与关键要素拆解,总结沙盒运行核心流程、风险分级标准及跨部门协同路径,结合青岛产业基础与监管需求,对机制的适配性、可操作性进行多维度研判,提出青岛市建立科技创新领域沙盒监管模式建议和路径。
考核指标:完成研究报告,提出青岛市建立科技创新领域沙盒监管模式的建议和路径。
建议委托单位:青岛市科技体系与制度创新研究基地(青岛大学)
12.智慧审计赋能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研究内容:聚焦智慧审计赋能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梳理分析科技创新领域数据壁垒、流程效率、容错环境、监督干扰等方面的问题,开展智能化创新探索,打破数据源及类型壁垒,搭建“一站式”数字化平台;适配科创广覆盖、长链条特点,构建“多元化”集成工作流场景;倡导“包容性”理念,健全容错免责机制;建立“全方位”协同举措,推动监督共享互认以减频次、降干扰。结合青岛实际,形成智慧审计赋能科技创新发展的路径和建议。
考核指标:完成研究报告,提出青岛市智慧审计赋能科技创新发展的路径和建议,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建议委托单位:青岛市市南区综合审计中心
13.青岛科技创新能力核心短板分析及相关对策建议
研究内容:聚焦青岛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筑牢科技强市建设根基的核心需求,综合利用国内外先进城市科创统计数据、国家及省级科技创新政策文件、产业结构与科研基础调研数据等多源信息,通过三重对比分析(横向对标、纵向追踪、阈值校验)、文献计量、专家咨询论证及实地调研等方法,开展青岛市科技创新核心指标的短板识别与分类梳理,分析产业基础、人才队伍、研发投入、平台建设、成果转化等方面制约科创能力提升的关键问题及潜在突破方向。结合青岛产业发展基础、科技强市战略需求及资源约束因素,提出青岛补齐科创短板、系统性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重点方向和对策建议。
考核指标:完成研究报告,提出青岛补齐科创短板、系统性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重点方向和对策建议,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建议委托单位:海风合创科技信息咨询(青岛)有限公司
14.上合组织科创合作现状、潜力与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研究内容:聚焦上合组织科创合作高质量发展,系统梳理上合科创合作现状,量化评估多领域成果与多元化合作模式成效,诊断成员国间结构性障碍制约因素;分析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科技创新合作中心在上合科创合作中的枢纽作用与潜力,挖掘新兴合作领域、探索创新合作模式、构建技术转移服务体系。结合青岛实际,提出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科技创新合作中心深化参与和引领区域协同创新、推动上合组织科创合作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和建议。
考核指标:完成研究报告,提出青岛发挥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科技创新合作中心作用,推动上合组织科创合作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和建议。
建议委托单位:青岛阿斯顿工程技术转移有限公司
15.面向国际科技合作的上合组织智库构建策略研究
研究内容:为更好发挥上合示范区在国际科技合作领域的平台支撑作用,以各国科技合作资源为基础,引入上合组织相关专家、机构、高校科研院所,搭建集合作研究领域、项目、人才、平台等多角度的智库架构,开展推动与上合组织在高层次人才引进、科技合作与交流、成果推广与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化等科技合作各领域的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措施建议研究。借鉴国际合作类科技智库的先进经验、体制机制及合作案例,提出上合组织智库构建的策略,支撑青岛市国际科技合作需求。
考核指标:完成研究报告,提出青岛市在面向上合组织国家的智库构建及服务国际科技合作的相关策略。
建议委托单位: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
(三)特色研究项目(C类)
16.青岛科技型企业孵化器促进“10+1”创新型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研究内容:结合青岛市科技型企业孵化器发展现状、问题和趋势,深入分析孵化产业自身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全面剖析孵化器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的具体作用机制,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从科技型企业孵化器功能定位出发,提出其促进“10+1”创新型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并从构建梯度培育政策、加快人才资源集聚、推动资金资源集聚、促进技术资源集聚等四个方面提出保障措施。
考核指标:完成研究报告,提出青岛市科技型企业孵化器促进“10+1”创新型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申报方式:公开申报
资金支持:不超过10万元
17.数字技术提升乡村振兴齐鲁样板青岛先行区公共服务质量路径研究
研究内容:聚焦乡村振兴齐鲁样板青岛先行区公共服务质量提升,开展青岛乡村公共服务的瓶颈诊断,梳理分析空间错配、质效落差、体系断层的原因。对标先进地区成功经验,开展公共服务的精准数字画像,提出大数据赋能乡村公共服务可及性、均衡性、体验感提升的核心路径、关键举措和政策建议。
考核指标:完成研究报告,提出数字技术提升乡村振兴齐鲁样板青岛先行区公共服务质量的路径和举措。
18.青岛市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研究
研究内容:聚焦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领域科技创新重点和产业发展需求,通过研判上游基础研究与资源开发、中游转化研究与技术突破、下游产业化与市场应用重点关键环节的科技发展态势、创新格局、创新资源分布、核心技术需求等,分析制约青岛市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产业发展的核心瓶颈,提出具有前瞻性、引导性、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考核指标:完成研究报告,提出推动我市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产业科技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19.面向高端脊柱医疗器械产业的创新生态体系构建与应用战略研究
研究内容:聚焦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创新生态体系构建,分析我市在高端脊柱微创医疗器械及数字化领域的产业现状,通过调研国内外脊柱微创技术及相关产业发展趋势,分析我市现有产业基础与短板,研究外科化脊柱内镜技术体系与智能仿生模型、5G+AR远程系统等数字化技术融合的应用路径与转化模式,探索构建覆盖“研发-转化-培训-推广”全链条的科技创新生态体系,提出推动我市高端脊柱医疗器械产业集群发展的路径和建议。
考核指标:完成研究报告,提出推动我市高端脊柱医疗器械产业集群发展的路径和建议。
20.人工智能赋能科技成果产业化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人工智能赋能科技成果转化,系统梳理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存在的需求不清晰、成果评价标准缺乏、转化路径不畅、产业链对接不足等问题,探讨人工智能在成果产业化中的切入点与作用机制,从成果价值评估、市场需求分析、投融资风险预测等方面开展研究,探索构建“人工智能驱动的成果遴选与需求对接模型”,提出人工智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路径和政策建议。
考核指标:完成研究报告,提出人工智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路径和政策建议。
二、申报条件
申报项目必须符合本指南所规定的支持领域和方向。
(一)申报单位
1.申报单位为国内注册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和较强软科学研究能力的企事业单位或其他机构。鼓励跨单位合作研究,联合申报须签订联合申报协议,明确各自承担的工作任务和目标、合作经费(包括自筹经费)的额度和来源等。
2.申报单位应为在科技创新方面具有丰富的政府政策建议研究工作经验,相关研究成果被党政机关或有关职能部门采纳应用,研究人员配备较强、条件保障到位。
3.申报单位应具有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对项目资金能够全面实行预算管理,科研经费设专账管理、专款专用。
4.申报单位应当对申请材料的真实性进行审核,项目受理后统一进行查新,如发现弄虚作假、剽窃、抄袭,或者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等行为的,一经查实,将取消申报资格并记入信用档案。
5.落实“绿色门槛”制度。按照《关于深入推进财政涉企资金“绿色门槛”制度的实施意见》(鲁财资环〔2022〕29号)要求,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企业在申报项目时,须对照“绿色门槛”制度进行自查,并就是否符合制度要求做出书面承诺,填写《“绿色门槛”制度落实企业自查表》;区(市)科技主管部门需会商有关部门,对申报项目企业进行“绿色门槛”审查,审查通过的填写《“绿色门槛”制度审查意见表》并盖章,予以推荐上报。
6.项目研究原则上不得申请延期。
(二)课题负责人
1.课题负责人须有较强的组织和协调能力,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近三年承担过省级以上相关课题研究的优先。
2.课题负责人必须是该项目实施全过程的真正组织者和指导者,并担负实质性研究工作。挂名或不担负实质性研究工作的,不得作为课题负责人。
3.有在研或未结题(包括结题未通过)的科技创新战略研究计划项目负责人不能申报。申报者应如实填写相关信息,如发现弄虚作假、剽窃、抄袭,或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等行为的,一经查实,将取消申报资格并记入信用档案。
三、资金支持方式
(一)战略研究计划项目执行期一般为1年以内。
(二)每个项目最高支持额度不超过100万元。实际市拨经费低于申报数额时,不足部分由承担单位自筹解决。
(三)研究课题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采用无偿资助方式予以支持,立项后一次性拨付项目资金。
四、申报说明
(一)申报渠道
申报单位使用“青岛市科学技术局官网”(http://qdstc.qingdao.gov.cn/),已有账号的,输入账号密码登录;没有账号的,申请注册账号,经本单位项目主管单位审核通过后即可登录系统,进行网上申报(推荐使用火狐、360、谷歌浏览器登录,请勿使用IE浏览器)。
登录后,在“科技计划项目”模块中,点击“申报指南”—选择相应的申报通知,点击“申报”,进入“新建”对话框,选择相应方向,(例如,创新生态营造专项—科技创新战略研究计划—******研究),网上填报并提交相关材料。网上提交的项目申报材料将作为后续形式审查、项目评审的依据。申报系统注册成功后,请妥善保存登录名和密码,以便随时进入系统查看项目申报及任务书签订、项目管理等情况。
(二)申报材料
1.青岛市科技创新战略研究计划项目申报书;
2.符合申报总体要求的有关项目及申报单位情况的证明文件;
3.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或事业单位法人证书;
4.项目绩效目标表;
5.企业单位提供上年度审计报告,事业单位提供当期经费收支表;
6.项目依托单位及项目申报负责人诚信承诺书;
7.项目依托单位和项目主管部门审查意见;
8.“绿色门槛”相关材料;
9.其他相关材料。
上述材料为电子版,涉及各类证照及证明材料请扫描或拍照原件上传系统。
(三)项目受理时间及地点
申报单位须于系统申报开放时间(2025年10月17日17时至2025年11月3日12时)内完成在线申报提交,区(市、功能区)科技主管部门和单位主管部门应于2025年11月4日17时前完成项目在线审核,通过系统生成项目推荐函,盖章扫描后上传,完成推荐提交。申报材料及推荐函均按时提交的,方可视为完成申报;其余情况均视为未完成申报。
(四)业务咨询及监督
1.业务咨询
市科技局政策法规处 联系电话:85911349
青岛市科技服务中心 联系电话:85937275
2.监督电话
市科技局科技监督与诚信建设处 联系电话:85911316
3.技术咨询
联系电话:85912992
我校联系人:科技处 逄 超 联系电话:85071135
304永利集团 牛景轶 联系电话:85071336
科技处 304永利集团
2025年10月20日